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基于科技新闻传播的记者素养培育研究(2)

来源:现代信息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是构建系统的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体系。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已经着手开展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但教育范围比较狭窄,程度规模较小,形成

二是构建系统的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体系。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已经着手开展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但教育范围比较狭窄,程度规模较小,形成的影响力不够,只有少数拥有新闻专业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事实上,由于入行“门槛”极为宽松,如今从事新闻传播的工作者很多并非新闻专业出身。因此,将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可以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安排系列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开展信息科技传媒理论研讨会、媒介素养沙龙和新媒体创新论坛等活动,邀请从事信息科技行业的专家教授辅导授课,与其他类相关教学内容相链接,起到优势互补作用。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是多维的,所有媒介素养教育视角需要包含认知、情感、美学和道德这四个领域的信息”。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习成才的具体情况统筹安排,进行学科整合,注重媒介素养课程的关联性和跨学科性,将其融入渗透到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和新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实现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科学化、人性化,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是搭建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资源是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搭建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可以满足记者学习的需求。可以以政府宣传主管部门和高校为依托,建设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子网,将国内外各种传媒教育资源收纳其中,分类整合形成自我特色,便于搜索和阅读。订购传媒教育电子书籍、杂志和文献资料等,结合网络精品公开课视频,实现信息科技媒介素养培育的远程化和在线化。此外,结合当下“两微”特色,开设网内微博、朋友圈,组织进行社交媒体模拟实验,增强体验感和趣味性,促进培训良性循环。开设信息科技新媒体专题论坛以及专家在线栏目,增强互动与交流,优化媒介素养教学质量。

四是加强信息科技媒介传播环境的监督监管。网络信息环境是新时代互联网用户生存的土壤,和其他人员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网络社交活动,在虚拟世界中是透明暴露的,因此对信息空间的净化尤为重要。这方面,新闻主管部门,即各级宣传部门和广电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拿出举措。在加强管理教育方面,要大力培育记者的网络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媒介接触情况调查,开展内部监督互助,铸造不良信息“防火墙”,营造人人抵制有害信息的“正能量”媒介环境。此外,需要对信息源头加以把关,增强社会媒体尤其是“两微”新媒体的责任意识,对负面不良信息常抓不懈,杜绝不公正和违反原则的各类虚假信息,防治此类信息危害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五是充实完善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队伍。为了尽快跟上迅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媒介发展,要选派具有一定信息科技媒介素养的记者参加专业媒介素养培训,让他们更加清楚了解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将信息科技媒介素养理念引入采访编辑工作之中,提升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普及能力,适应媒体发展需要。此外,可从高校遴选一些新闻理论水平高、信息科技业务能力强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挑选具有一定媒体实践经历、熟练掌握信息科技的年轻记者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鲜血液”,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强项,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

[1]周荣庭.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从业人员的素养研究——以科技记者的素养体系构建为例[J].今传媒,2014(06).

[2]陈富勇.浅析信息时代编辑记者的技术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8(01).

基于科技新闻传播主要是指: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通过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社交论坛等为代表的信息媒体,为科技新闻传播带来新手段新途径[1]。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记者素养的高低,对基于科技新闻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基于科技新闻传播记者素养培育,以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一、基于科技新闻传播的记者素养现状分析(一)对媒介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把控程度有待提升。一是需求层次低。信息科技的应用给予人们最大限度的信息权益,包括信息获取权益、信息传播权益和信息存储权益等。当前记者的构成主体是80 后、90 后的年轻一代,对信息科技都有过接触。但是,他们对信息科技的需求内容、使用方式局限在较低的层次。据《科教导刊》2015年第2 期的文章关于记者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统计,只有百分之六十的记者,对信息科技有较强的依赖感,只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记者可以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传播新闻。二是接触空间小。信息科技所展现的便利和迅捷让大众初步体验了新鲜感和认同感,但目前大多数记者对媒介的概念、形式、特点、规律,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媒介支持系统等新的媒介技术和概念知之不多,部分新闻单位组织了与网络媒介相关的培训,但频次和专业性有待加强,并且大多是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呈现,效果并不乐观,达不到基于科技新闻传播的记者素养需求。(二)自我发展意识与独立意识需要加强互联网空间将个人身份进行虚拟化和标识化。某种意义上讲,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网民所进行的交流互动是“相关角色”的扮演和塑造,与真实身份有一定差别。基于科技新闻传播更是如此,但目前还没有从本质上提高网络独立意识和净化意识。近年来,微信的私聊、群聊、公众号是实现信息传播的便利途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传播的效率超越了传统媒体。目前,网上有很多我们熟知的标题党,比如“99%的人不知道的秘密,速看”、“如何避免成为猥亵油腻男”、“这个科技的秘密,你绝对不知道”等等。为了炒作吸引眼球,致使从业的新闻工作者失去了该有的独立意识。进入某科技网站,先后出现“闪电盒子”、“病毒看看”等噱头的新闻app 广告,充分说明亟待改进,增强网络信息意识。(三)传而乏慧,参与媒介和传播信息效益亟待改善当下,除了传统“两微”之外,微视频、微直播和MOBA 类手游等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基于信息科技的微传播,带来新鲜感、便利感、获得感的同时,也对记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挑战。总体来看,面对新媒体的种种,多数记者能够做到熟练掌握融入其中,能够进行积极的参与,带来有益、有效的传播。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自主传播意识不够。目前媒介参与程度偏低,网络类推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新意和质量,对受众的吸引力持续弱化,要求记者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还需要提升一个层次。二是理性发声少。新闻转发和点赞评论功能存在触发点,即首先发布消息。以黑客技术等科技新闻报道为例,网络上言辞激烈、观点强硬的推送,煽动效应极强,更能够引起网民的反应和关注。而真正能够深入研究、理性分析、客观评价和积极发声的个人却极少,大多数在群体性网络热潮中泯然众人。三是媒体实践及教育力度不够。“微传播”环境下,“两微”是其发展壮大的根基,是信息交流的主渠道。然而,“两微”也是时代的产物,本质上提供给用户新的媒体实践的可能性。新闻记者线上线下活动结合程度弱,主动参加新媒体平台锻炼少,对于新兴媒介的发展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另外,在使用信息科技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这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二、基于科技新闻传播的记者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一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教育工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当前记者编辑在新媒体领域接触频率和热度较高,对其媒介素养的培育,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适应了记者自我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优良传统,各新闻机构更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教育课堂,进行媒介知识的“充电”。利用党团活动和集体大会等时机进行学习,邀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为记者开展专题业务讲座。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利用微信工作群等多种途径进行信息科技传播问题线上讨论,引领记者加强政治理论素养、新闻业务素养的学习,提升新闻传播者的素质,进一步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微传播”环境的综合业务素质[2]。二是构建系统的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体系。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已经着手开展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但教育范围比较狭窄,程度规模较小,形成的影响力不够,只有少数拥有新闻专业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事实上,由于入行“门槛”极为宽松,如今从事新闻传播的工作者很多并非新闻专业出身。因此,将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可以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安排系列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开展信息科技传媒理论研讨会、媒介素养沙龙和新媒体创新论坛等活动,邀请从事信息科技行业的专家教授辅导授课,与其他类相关教学内容相链接,起到优势互补作用。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是多维的,所有媒介素养教育视角需要包含认知、情感、美学和道德这四个领域的信息”。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习成才的具体情况统筹安排,进行学科整合,注重媒介素养课程的关联性和跨学科性,将其融入渗透到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和新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实现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科学化、人性化,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目的。三是搭建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资源是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搭建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可以满足记者学习的需求。可以以政府宣传主管部门和高校为依托,建设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子网,将国内外各种传媒教育资源收纳其中,分类整合形成自我特色,便于搜索和阅读。订购传媒教育电子书籍、杂志和文献资料等,结合网络精品公开课视频,实现信息科技媒介素养培育的远程化和在线化。此外,结合当下“两微”特色,开设网内微博、朋友圈,组织进行社交媒体模拟实验,增强体验感和趣味性,促进培训良性循环。开设信息科技新媒体专题论坛以及专家在线栏目,增强互动与交流,优化媒介素养教学质量。四是加强信息科技媒介传播环境的监督监管。网络信息环境是新时代互联网用户生存的土壤,和其他人员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网络社交活动,在虚拟世界中是透明暴露的,因此对信息空间的净化尤为重要。这方面,新闻主管部门,即各级宣传部门和广电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拿出举措。在加强管理教育方面,要大力培育记者的网络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媒介接触情况调查,开展内部监督互助,铸造不良信息“防火墙”,营造人人抵制有害信息的“正能量”媒介环境。此外,需要对信息源头加以把关,增强社会媒体尤其是“两微”新媒体的责任意识,对负面不良信息常抓不懈,杜绝不公正和违反原则的各类虚假信息,防治此类信息危害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五是充实完善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队伍。为了尽快跟上迅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媒介发展,要选派具有一定信息科技媒介素养的记者参加专业媒介素养培训,让他们更加清楚了解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将信息科技媒介素养理念引入采访编辑工作之中,提升信息科技媒介素养普及能力,适应媒体发展需要。此外,可从高校遴选一些新闻理论水平高、信息科技业务能力强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挑选具有一定媒体实践经历、熟练掌握信息科技的年轻记者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鲜血液”,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强项,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参考文献:[1]周荣庭.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从业人员的素养研究——以科技记者的素养体系构建为例[J].今传媒,2014(06).[2]陈富勇.浅析信息时代编辑记者的技术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8(01).

文章来源:《现代信息科技》 网址: http://www.xdxxkjzz.cn/qikandaodu/2020/0808/519.html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感悟语文的知识美
下一篇:利用信息技术降低高中生外语学习焦虑

现代信息科技投稿 | 现代信息科技编辑部| 现代信息科技版面费 | 现代信息科技论文发表 | 现代信息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信息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