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来源:现代信息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探讨教育技术的可行方式,构建学科特征的核心素养体系。 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素养时期”,每个学科需要在分析自身学科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提炼,

探讨教育技术的可行方式,构建学科特征的核心素养体系。 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素养时期”,每个学科需要在分析自身学科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术教师更需要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观念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调整。所谓美术核心素养,专家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想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它们将成为少儿美术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应用与教学目的产生了背离:①“课件展示”代替“实际操作”;②“教学形式”代替“思维训练”;③“虚拟现实”代替“真情世界”;④“人机互动”代替“人人参与”;⑤“网络信息”代替“知识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将教师从传统教学中解救出来,但也造成了对人的替代与否认。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探讨如何结合小学美术的课程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寻求恰当的融合方式,创新性地应用教育技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由应用到融合:重构美术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当今社会,教育技术将在学习方式、教育资源、学习环境等方面促进教育的改革,推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2]作为小学美术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找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定位,把教育融入技术环境中发展,并将传统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进行简单应用,发展为教育与技术双向的彼此适应,达到美术教育与现代技术的系统融合。 (一)美术教育具有包容性 所谓教育的包容性,是指教育对技术的接纳、筛选的程度,并以适应自己为发展。[3]北师大教科所副所长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环境,这才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必须接纳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适应技术带来的变革。 案例1: 在展示课“森林的歌声”一课中,学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利用画图软件,运用线条、色彩描绘森林的美景,用画面表现“森林的歌声”(图1、图2)。教师上传学生作业后,高效多彩的画面令在座的教师大开眼界,同时,也对学生多元的表现方式与艺术才华赞叹不已。在评价环节,教师发动学生带上平板电脑主动与听课的教师分享自己的作业,并绘声绘色地向在座的教师介绍画中的内容(图3、图4)。当时学生的声音并不大,但是他们表现的从容和自信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给予的。 图1 图2 图3 图4 在教育技术中,人是鲜活的、自由的生命。教育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但是,传统教育中的团队合作、师生情感不能完全被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不可或缺。在案例1中,个性化互动课堂能解决课堂的展示和评价;在多媒体教室之中,凭借师生智能终端连接起交互智能平板和学生平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受讲台的束缚,实时与学生互动,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技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悟。通过互动生成的过程,在移动、开放、个性化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经过碰撞,并运用美术专业语言准确地传达和交流视觉信息,传递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用视觉艺术表达和交流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图像识读、审美表现和创意设计中达到观察、理解、表达视觉艺术的根本目的,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二)技术具有兼容性 技术的兼容性包括信息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可推广性及新旧技术之间的兼容。在教学实践中,视觉性是美术区分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特征。教师通过软件(PowerPoint和Flash)选择素材制作教学课件,或使用专业的绘图软件(Photoshop、Adobe Image、Painter)对素材进行合理修饰或编辑,使学生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下通过表现、判断和实践,提升图像识读和审美素养,构建具有学科特征的核心素养体系。 案例2: 在教授“哈哈镜,笑哈哈”一课前,教师利用软件Photoshop对图片进行编辑,通过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算法,使图像扭曲变形(图5—图8)。课堂上,诙谐幽默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高度注意,以此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图5 图6 图7 图8 从案例2可以看出:教师在解读视觉信息的同时利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这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标志,也是技术在教育中无法替代的手段。只有实现美术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改变教育与技术的简单应用关系,使其相互包容、彼此兼容、构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一体化研究框架,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对美术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由融合到创新:探索优质教育资源 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科技的发展,学校的形态最终会发生改变。当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也不例外。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信息通信技术专家Jonghwi Park同样认为,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功能促进者。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参与欣赏、实践、讨论和表达,在人—技术—社会这一认识中整体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一)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开展互联互动 在通往建设现代化校园之路上,学校通常会从基本的交互智能平板或白板设备开始,随着教学需求多样性的增长,师生不能仅仅依靠交互设备实现完美的课堂互动、远程教学等功能,学校需要更先进的方式集中管理设备,解放人力和提高效率。课堂上,基于无线Wi-Fi网络,利用智能手机实现移动终端与PC(及智能平板)之间互联互动。通过运行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对PC(及智能平板)进行无线的PPT演示、文件传输、实物拍照展示、触摸板远程控制等操作,让学生在以视频、图像和声音等构建的虚拟现实中去感受、体验与学习,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将师生带入一个理想的教学境界,开展轻松的互联互动。 案例3: 在“漫游飞行世界”一课中,教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SEEWOFLink)把优秀的学生作业及时上传到屏幕(图9),并逐一点击放大作业,让学生全屏欣赏并进行评价。这不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中体验感受,而且能激发提升学生创造的智慧和灵感。 图9 美术是基于视觉的艺术,大量的图像信息是美术教育的特点,更是审美教育的基石。让美术课堂充分发挥平台教学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多样性和智能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希沃推出的个性化互动课堂为学生提供一切探索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探究、尝试、发现和创新的乐趣,让课堂充满活力与创意,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在进一步的提升。 (二)巧用微课,再现审美经验 在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中,变化最为明显和积极的是人类科技迅猛发展引发的教学媒体变化。在人类教育史上,由于语言的进化、文字的出现、学习内容载体(媒体)的演进,从远古的岩石绘画传意到甲骨文、青铜、纸张、活字印刷,人类教育经历了口耳相传、私塾、书院到学校的演进;从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到移动设备、平板电脑、三维打印;从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传统的课堂带到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教育、一对一学习、翻转课堂。在历史久远的演化过程中,教学媒体的变化最为明显,由此出现了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 “微课”也称为“微课程”,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是近年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把讲授的关键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上网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并在互动讨论中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的教师的浓厚兴趣。 案例4: 在“线条魔术师”一课中,对于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详细的示范讲解会减少学生的制作时间。因此,巧妙插入微课时长约4分钟的视频教学(图10—图13),让学生自主观看学习的同时利用生动直观的视频资源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视觉形象。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从案例4可看出,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资源组成 “情景化”等优势。这种运用视频资源感知信息,创造视觉形象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三)利用VR技术设备,营造虚拟现实高度仿真场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朱则平教授认为,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需求的VR、AR的内容制作值得艺术教学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在艺术教材里面,让学生体验的角色互动的VR应用更具有生命力。活化艺术教材,推进艺术教学改革,让VR科技手段与互联网技术融入美育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丰富现行互动教学体验有着极大的需求。 案例5: 在艺术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中,教学实践的发起者梁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敦煌”虚拟现实高度仿真世界(图14、图15)。课堂上,只见学生手握一只手电筒,就被墙壁上的飞天与神像所包围。灯光所照之处壁画清晰可见,色调热烈浓重,栩栩如生,充满浓厚的西域佛教色彩。在耳听歌曲旋律,眼看神奇的莫高窟壁画的同时,与VR虚拟场景进行互动。这种特别的学习模式为课堂营造了欣赏交响音画的情景氛围,并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肢体律动的交织中体验美和愉悦。在赏析环节,学生利用Brush绘画软件进行创作,用线条表现美妙旋律的走向,并通过肢体伸展构建美妙的立体视觉画面。(图16) 图14 图15 图16 在案例5的反馈中,再次印证“VR+教育”的可操作性。随着VR技术不断成熟,VR内容趋向多元化,利用VR技术所营造的沉浸式交互环境,改变以往教育平面二维化的枯燥,让学习知识变成虚拟空间里的体验之旅。运用VR技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创造出立体可交互的VR教育虚拟课堂,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在图像识读和人文理解中,提升课堂体验,充分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高境界。 习近平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教学模式的创新、课堂环境的改善、教学设备的优化都是教育信息化在美术教育的教与学中取得的进步。诚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师生在教与学上的突破,同样要求教师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构信息素养,开发学生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潜能,在图像识读中,通过审美判断和美术表现,在创作实践和文化理解中产生显性的教育功能,从而惠及社会,落实从人—技术—社会的技术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发展!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 [3]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J].人民教育,2001(1):10-11. 探讨教育技术的可行方式,构建学科特征的核心素养体系。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素养时期”,每个学科需要在分析自身学科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术教师更需要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观念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调整。所谓美术核心素养,专家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想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它们将成为少儿美术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应用与教学目的产生了背离:①“课件展示”代替“实际操作”;②“教学形式”代替“思维训练”;③“虚拟现实”代替“真情世界”;④“人机互动”代替“人人参与”;⑤“网络信息”代替“知识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将教师从传统教学中解救出来,但也造成了对人的替代与否认。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探讨如何结合小学美术的课程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寻求恰当的融合方式,创新性地应用教育技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一、由应用到融合:重构美术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当今社会,教育技术将在学习方式、教育资源、学习环境等方面促进教育的改革,推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2]作为小学美术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找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定位,把教育融入技术环境中发展,并将传统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进行简单应用,发展为教育与技术双向的彼此适应,达到美术教育与现代技术的系统融合。(一)美术教育具有包容性所谓教育的包容性,是指教育对技术的接纳、筛选的程度,并以适应自己为发展。[3]北师大教科所副所长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环境,这才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必须接纳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适应技术带来的变革。案例1:在展示课“森林的歌声”一课中,学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利用画图软件,运用线条、色彩描绘森林的美景,用画面表现“森林的歌声”(图1、图2)。教师上传学生作业后,高效多彩的画面令在座的教师大开眼界,同时,也对学生多元的表现方式与艺术才华赞叹不已。在评价环节,教师发动学生带上平板电脑主动与听课的教师分享自己的作业,并绘声绘色地向在座的教师介绍画中的内容(图3、图4)。当时学生的声音并不大,但是他们表现的从容和自信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给予的。图1图2图3图4在教育技术中,人是鲜活的、自由的生命。教育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但是,传统教育中的团队合作、师生情感不能完全被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不可或缺。在案例1中,个性化互动课堂能解决课堂的展示和评价;在多媒体教室之中,凭借师生智能终端连接起交互智能平板和学生平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受讲台的束缚,实时与学生互动,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技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悟。通过互动生成的过程,在移动、开放、个性化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经过碰撞,并运用美术专业语言准确地传达和交流视觉信息,传递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用视觉艺术表达和交流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图像识读、审美表现和创意设计中达到观察、理解、表达视觉艺术的根本目的,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二)技术具有兼容性技术的兼容性包括信息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可推广性及新旧技术之间的兼容。在教学实践中,视觉性是美术区分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特征。教师通过软件(PowerPoint和Flash)选择素材制作教学课件,或使用专业的绘图软件(Photoshop、Adobe Image、Painter)对素材进行合理修饰或编辑,使学生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下通过表现、判断和实践,提升图像识读和审美素养,构建具有学科特征的核心素养体系。案例2:在教授“哈哈镜,笑哈哈”一课前,教师利用软件Photoshop对图片进行编辑,通过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算法,使图像扭曲变形(图5—图8)。课堂上,诙谐幽默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高度注意,以此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图5图6图7图8从案例2可以看出:教师在解读视觉信息的同时利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这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标志,也是技术在教育中无法替代的手段。只有实现美术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改变教育与技术的简单应用关系,使其相互包容、彼此兼容、构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一体化研究框架,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对美术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二、由融合到创新:探索优质教育资源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科技的发展,学校的形态最终会发生改变。当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也不例外。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信息通信技术专家Jonghwi Park同样认为,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功能促进者。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参与欣赏、实践、讨论和表达,在人—技术—社会这一认识中整体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一)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开展互联互动在通往建设现代化校园之路上,学校通常会从基本的交互智能平板或白板设备开始,随着教学需求多样性的增长,师生不能仅仅依靠交互设备实现完美的课堂互动、远程教学等功能,学校需要更先进的方式集中管理设备,解放人力和提高效率。课堂上,基于无线Wi-Fi网络,利用智能手机实现移动终端与PC(及智能平板)之间互联互动。通过运行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对PC(及智能平板)进行无线的PPT演示、文件传输、实物拍照展示、触摸板远程控制等操作,让学生在以视频、图像和声音等构建的虚拟现实中去感受、体验与学习,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将师生带入一个理想的教学境界,开展轻松的互联互动。案例3:在“漫游飞行世界”一课中,教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SEEWOFLink)把优秀的学生作业及时上传到屏幕(图9),并逐一点击放大作业,让学生全屏欣赏并进行评价。这不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中体验感受,而且能激发提升学生创造的智慧和灵感。图9美术是基于视觉的艺术,大量的图像信息是美术教育的特点,更是审美教育的基石。让美术课堂充分发挥平台教学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多样性和智能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希沃推出的个性化互动课堂为学生提供一切探索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探究、尝试、发现和创新的乐趣,让课堂充满活力与创意,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在进一步的提升。(二)巧用微课,再现审美经验在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中,变化最为明显和积极的是人类科技迅猛发展引发的教学媒体变化。在人类教育史上,由于语言的进化、文字的出现、学习内容载体(媒体)的演进,从远古的岩石绘画传意到甲骨文、青铜、纸张、活字印刷,人类教育经历了口耳相传、私塾、书院到学校的演进;从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到移动设备、平板电脑、三维打印;从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传统的课堂带到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教育、一对一学习、翻转课堂。在历史久远的演化过程中,教学媒体的变化最为明显,由此出现了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微课”也称为“微课程”,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是近年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把讲授的关键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上网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并在互动讨论中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的教师的浓厚兴趣。案例4:在“线条魔术师”一课中,对于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详细的示范讲解会减少学生的制作时间。因此,巧妙插入微课时长约4分钟的视频教学(图10—图13),让学生自主观看学习的同时利用生动直观的视频资源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视觉形象。图10图11图12图13从案例4可看出,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资源组成 “情景化”等优势。这种运用视频资源感知信息,创造视觉形象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三)利用VR技术设备,营造虚拟现实高度仿真场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朱则平教授认为,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需求的VR、AR的内容制作值得艺术教学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在艺术教材里面,让学生体验的角色互动的VR应用更具有生命力。活化艺术教材,推进艺术教学改革,让VR科技手段与互联网技术融入美育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丰富现行互动教学体验有着极大的需求。案例5:在艺术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中,教学实践的发起者梁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敦煌”虚拟现实高度仿真世界(图14、图15)。课堂上,只见学生手握一只手电筒,就被墙壁上的飞天与神像所包围。灯光所照之处壁画清晰可见,色调热烈浓重,栩栩如生,充满浓厚的西域佛教色彩。在耳听歌曲旋律,眼看神奇的莫高窟壁画的同时,与VR虚拟场景进行互动。这种特别的学习模式为课堂营造了欣赏交响音画的情景氛围,并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肢体律动的交织中体验美和愉悦。在赏析环节,学生利用Brush绘画软件进行创作,用线条表现美妙旋律的走向,并通过肢体伸展构建美妙的立体视觉画面。(图16)图14图15图16在案例5的反馈中,再次印证“VR+教育”的可操作性。随着VR技术不断成熟,VR内容趋向多元化,利用VR技术所营造的沉浸式交互环境,改变以往教育平面二维化的枯燥,让学习知识变成虚拟空间里的体验之旅。运用VR技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创造出立体可交互的VR教育虚拟课堂,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在图像识读和人文理解中,提升课堂体验,充分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教学模式的创新、课堂环境的改善、教学设备的优化都是教育信息化在美术教育的教与学中取得的进步。诚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师生在教与学上的突破,同样要求教师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构信息素养,开发学生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潜能,在图像识读中,通过审美判断和美术表现,在创作实践和文化理解中产生显性的教育功能,从而惠及社会,落实从人—技术—社会的技术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发展!参考文献:[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2]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3]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J].人民教育,2001(1):10-11.

文章来源:《现代信息科技》 网址: http://www.xdxxkjzz.cn/qikandaodu/2020/0529/334.html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的整合

现代信息科技投稿 | 现代信息科技编辑部| 现代信息科技版面费 | 现代信息科技论文发表 | 现代信息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信息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